2008/08/14

味蕾的思念--- 芒果冰

這一家芒果冰十分有名,這是位於台北市永康街的「冰館」,長長的排隊人潮在永康街上十分顯目,許多遠道而來的觀光客(尤其是香港、日本人)幾乎都會到此一嚐。

冰館

「冰館」的芒果冰,簡單地來說就是「新鮮芒果」+「芒果冰淇淋」+「清碎冰」+「芒果醬」或者「煉乳」。我們這次點是綜合水果冰,所以多加新鮮奇異果與草莓。

芒果的香氣迎面撲來,夾雜著絲絲的涼意,煉乳香甜的滋味,讓整盤水果冰的酸甜融合一起,好吃不是沒道理的。

綜合水果冰

2008/08/13

味蕾的思念—新疆披薩



 

之前我曾經介紹一家位於中國蘇州的餐館—北疆,這一家專門經營新疆風味的餐館;這幾年因為生意太好了,也在蘇州各地開起許多分館,出差蘇州時發現,在公司不遠處也新開一家分店,就找兩個朋友一起去回味。

看著菜單上,有這道「新疆披薩」,這是道新的菜色,就點來嚐鮮,菜上桌一看就傻眼了,份量太多了(直徑將近30公分),我們三個人根本嗑不完…,況且我們還有點其他的風味菜。

這道菜十足發揮中國「克隆」精神,將西方的披薩予以發揚光大,餅皮是用新疆的主食--「饢」來做,上面一層厚厚的碎羊肉,不同於正版的披薩,新疆的披薩是沒有加起司的。

吃過北疆的人都知道,他們的味道下的很重,且油的份量也不少,所以饢皮已經充分吸收羊肉汁,趁端上來熱熱的享用,味道其實是很不錯,再配上口味稍淡的新疆啤酒,哇!是人間享受~~,有機會可以試試。


2008/07/24

日行一萬步….,有點難

好不容易達成單日單日步行一萬步,靠平常上下班、辦公室之間樓層往返的步行,是沒辦法走到一萬步,

最近因為要去爬玉山,開始利用大樓的逃生梯當做是練習的工具,從一樓爬到14樓,週而復始,今日共爬6趟才有辦法達到10000萬步。

看來缺乏運動的現代人要靠走路來健身、維持健康也是件困難的事,因為要持之以恆……(我只有單日達成,其他的日子,再也沒有達成過了..)


2008/06/17

飛機上的食物

在狹隘的機艙中享用食物,的確是令人難過的一件事,若是餐點好吃也就罷,討厭的是遇到難吃的餐點。

我最常搭的航線是台灣、香港及大陸的航班,國泰和港龍的餐點還可以入口,除了食物本身的色香味之外,

他們的餐具、擺設與服務都令不怎麼好吃的餐點變的不一樣。

上週又至大陸出差,心想怕氣候影響航班,所以早一點到機場Check in,呵呵,櫃檯小姐問我是否要提前一個航班,

我正要回答時,她又補上了一句話:「幫你升級商務艙。」當然好了,我心想。

商務艙果然不一樣,餐點的器皿是比照餐廳,磁盤、鐵製刀叉、調味料瓷罐等,重要的是寬敞的空間,呵呵,早起的鳥兒

有蟲吃。以下是商務艙的餐點。







當然有商務艙的餐點,我們也來對照一下大陸航空公司的餐點,也不能奢求美味,但是在精緻上就是比這些國際航空公司差了

一短距離,不僅如此,大陸航空公司還會提供具「中國色彩」的配料,首屈一指的是這包「榨菜絲」,幾乎大陸航空公司都會提供。

還有服務人員也會拿著一瓶「辣椒醬」,提供給旅客作為調味用….




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機上餐點是長榮的Kitty 專機的兒童餐點,今年4月初到東京旅遊,正是搭長榮的Kitty專機,隨行的小朋友都享用到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兒童餐。





除了兒童餐,我還吃過不含牛肉的飛機餐,真令我訝異,因為是主食是馬鈴薯泥,且別人有冰淇淋,我卻沒有,我問空服員,空服員回答我說:「冰淇淋可能有含牛肉製成物...」,真是無言。

2008/01/03

台灣的好地方--溪頭

很長一段時間沒到過溪頭了,這個位於南投的森林遊樂區,是許多人的記憶;距離我上次造訪已經有10年之久了....

2007年底帶著小朋友去呼吸城市中難得芬多精,不過剛好遇到寒流,天氣忽晴忽陰,不時雲霧圍繞,所幸氣溫不是很冷,邊走邊有雲霧圍繞,頗有身在此山中,雲深不知處的世外感,別有一番風情。


我們這次的目標是「神木」,從入園處到神木約5km左右,大學池是行程的中點,一面走一面欣賞高大筆直的台灣杉等林木,可能是時間間隔太久了,對於溪頭的記憶已經是模糊了,總覺得腳下的小徑、道路與建築是如此的陌生,邊走邊對照園區地圖,一直懷疑是否走錯路?

園區的道路指示算是很清楚,都有清楚標明距離,反正是林中漫步,天黑之前離開就可,當下也就邊走邊看,且幫小朋友拍照。


園區新增不少設施(很久沒來了,所以這些設施都是我沒見過的,所以算新增...),印象深刻的是「天空步道」,這條步道是2004年建造的,長180公尺,最高點為22公尺左右,步道離神木很近,是到神木必經之地,一圈走下來,可以近距離觀賞到原本高高在上的樹梢,且到步道區時已經接近傍晚了,四周雲霧裊裊,漫步在天空步道上頗有騰雲駕霧之感~~




雖然許多年前來過,不過溪頭給我的印象就是大學池,知道有神木,就從來沒走到過,這是第一次走到這裡,可惜夜色已悄悄掩進,神木被山上的雲霧掩蓋著,沒辦法看的真實...不過無損它的巨大,2800年的歷史,46公尺高,樹徑要六、七個人合抱,下次得挑個好天氣,好好看清它的雄偉。



更多的照片可以到我的像簿觀看:

雲霧之林

2007/07/13

味蕾的思念--春天中媽媽的味道

小雨纖纖的日子裡,我們齊聚一堂為了品嚐各家媽媽的口味,每位伙伴都要重建媽媽好手藝,
當初有這個構想是在一次聊天中談起的,我們原本聊的話題是部門的旅遊,要去哪裡玩?

不知道誰先挑起這個議題,就說要大家一展手藝,先煮一道菜來聚一聚,於是我們不久後利用部門月會後的時間,小小地討論一下這個構想,主題是「春天中媽媽的味道」,同時,為了均衡菜色,每個人都得抽籤決定要煮什麼類別的菜餚,有肉、海鮮、蔬菜與甜點......




一直到了聚會那一天我們才知悉所有人的菜色:

1.蒜苗豬肉
2.泰式烤雞翅



3.豆瓣鱈魚:這兩片鱈魚,不太像平常所吃的的鱈魚片,比較硬....



4.菜脯蛋

5.藥燉豬心兩吃
6.烤絲瓜文蛤
7.火烤魚子



8.彩色世界--魚板雙色甜椒

9.椰奶西米露
10.珍珠綠茶

滿滿一桌菜,甜點擺在客廳,並沒有在飯桌上,這是有原因的,因為剛煮好的西米露要用電風範吹一吹,當我們吃飽了,滾燙的西米露應該可以降到合適入口的溫度了。



總共10道菜,因為伙伴家的廚房比較窄,只能同時容納1-3位「廚師」,所以,有些伙伴的菜就先做好再帶過來,但絕大多數的伙伴都當場煮。

我們一直忙到13:20才所有的菜到齊,迅速在14:30嗑掉所有的菜,轉戰客廳享用甜點,我想是大家餓太久......

菜好不好吃?不可否認的,當然好吃,不然不會全吃光,雖然絕大多數的人平常都不下廚(包含我),但是煮起菜來架勢不輸「媽媽」,味道也十分家常。而大家聚在一起吃飯聊是非,更能讓這些菜色增添美味的關鍵!

我自己做了兩道菜,「烤絲瓜文蛤」和「火烤魚子」,烤絲瓜比較簡單,用鋁箔紙包好切好的絲瓜,加上文蛤和炒過的調味料,放入平底鍋烤到絲瓜沸騰即可。

這道菜關鍵在於鋁箔紙要包好不能讓絲瓜的汁跑出來,我有一個失敗的,就是這樣。至於「火烤魚子」,就是火烤烏魚子,將烏魚子完全浸在高樑酒中,等表皮軟化了,剝除外衣,再用剛剛那些被浸泡的高樑酒點火來烤烏魚子,烤到表面有一點酥(魚子從深色變為較淺的顏色時)即可切片來吃,這次搭配烏魚子是用山藥片,是個蠻新奇口感。
其實「火烤烏魚子」這招我是從料理書學來的,從小吃到大的烏魚子,大部分都是用油炸的,口感較為酥脆,但是有腥味。


這是個難忘的餐會,期待有下次,大家再來挑戰新的菜色!

2007/05/09

悠游在這些美麗城市

到過的城市其實不是很多,除了因出差而常往返的城市之外,另一個機會是出國旅遊,但終究是少數,2004年起公司跟國家劇院合作,舉辦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,我們以城市為主題介紹該城市的建築、音樂、設計等,從布拉格出發,到今年5月的京都,我們透過音樂、講座遊歷了20個城市。
很多城市或許是我們有生之年不太有機會可以到達,不過就算真的蒞臨這個城市,也未必能真正領會到這城市的文化之美,透過音樂講座的模式,從當地的音樂、舞蹈,加上專業老師(很多是建築師、設計師)講解這個城市的特色,就算沒去過也可以領會一二,將來有機會親自拜訪,這些課程會是很好的入門指引。

城市列表:
2004
3/18-19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春遊布拉格
4/21-25 「黑盒子音樂講座」一個世代交替的舞台-古典的維也納
6/19-20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紐約紐約
9/4-5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時尚東京自由行
10/1-3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酩酊巴黎
11/14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威尼斯-水影中的絕代風華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5
3/12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Cats的故鄉-倫敦
4/23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記憶的紋理-台北
7/23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布宜諾斯艾利斯
8/13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「去聽美人魚唱歌」-北歐
9/10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走進大教堂,遇見巴赫-萊比錫
11/11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神秘印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6
4/8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黃色橄欖樹-安達魯西亞
5/27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香料共和國-伊斯坦堡
6/10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沙皇.KGB.諜對諜 - 莫斯科&聖彼得堡
8/19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來自伊帕尼瑪的音樂-巴西
9/23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胡同裡的記憶-北京
10/14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The Wall-柏林
--------------------
2007
4/13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來自哈瓦那的記憶-古巴
5/4 「黑盒子講座音樂會」- 詩意的樂活之美-京都

2007/04/07

十年浦西,十年浦東


十年前外派蘇州,一直想到上海去體會那傳說中的外灘、和平飯店,看浪滔滔的黃浦江,體會那風起雲湧的舊時光。
在一次的上海遊中,終於看到這夜裡的外灘,果然魅力無比,和平飯店在這潮起潮落的江邊,彷彿定格於民國初年的夜上海,一樣的璀璨奪目。


十年後,看黃浦江的角度不同了,從浦東往浦西看,和平飯店那一頭一樣耀眼,但曾幾何時,浦東臨江的發展,完全改變浦東的面貌,最好的對比是,十年前浦東最耀眼的建築物是「東方明珠」與金茂凱悅大廈,我曾在金茂樓上的九重天PUB喝著小酒,俯瞰黃浦江,浦東這一側幾乎是漆黑的一片。今天看到浦東的這一側,高樓大廈林立,東方明珠和金茂凱悅周圍已經包圍許多更加耀眼奪目的高樓。黃浦江邊更是林立許多的餐廳,可以一邊用餐一邊臨江欣賞浦西的夜色。

這樣子轉變,令我想起一句話---「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」,果真如此。

聽同行的同事說,浦西的發展並沒有停頓,那些看似不變的租借地建築物,其實都大幅改裝,有高級精品店、餐廳和一樣可欣賞夜色的PUB,與浦東不遑多讓。

外灘的夜景



行駛於河道中的觀光船,與外灘的燈光相互輝映。


除了觀光船,還有裝有超大型電視牆的廣告船。


當然還有永遠吸引人注目的「東方明珠」。

2007/04/04

春天的蒲公英

一連串的雨天後,難得的好天氣,路途中在一片草地看到幾隻冒出白白的頭的小花,在一片草地中很引人注目,特地前去瞧個究竟,竟然是蒲公英,一小群地生長在大樹的周圍,少數幾隻蒲公英已經隨風飄散,留下一半果實(白色的部分是果實的冠毛)。

其實龍潭的風很大,這些蒲公英注定的命運就是隨著風開枝散葉去,尋找下一個駐足地方,也許近在咫尺,也許飛越另一個山頭。

就像蒲公英一樣,龍潭要再來的機會慢慢地變少了,我們將遷移到另一個地方,蒲公英得具有說走就走,且不知道安家立命的最終所在地,我們何嘗不是,只是我們可以為我們落根的地方,努力一下,讓他更好。

2007/02/28

現代幾何中的古典博物館




這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封刀之作,新的蘇州博物館位於拙政園附近,鄰靠忠王府,忠王府是舊的博物館。
蘇州博物館承襲了蘇州的建築特色--「青瓦和白牆」,與鄰近的建築十分融合,貝聿銘的建築充滿了幾何圖形--「三角形與方形」,加上蘇州園林的元素--「亭台軒榭、池水與竹林」,這些種種的元素兜在一起就是新的蘇州博物館。


門票很便宜只要人民幣20元,還有一份簡介,蘇州博物館主要展出與蘇州當地相關的歷史文物為主,不過也有現代藝術創作的展出,加上博物館位於主要園林區附近,因此來此參觀的海內外人士相當多,人氣十足,不過也少了博物館應有了寧靜氣氛。


這是博物館的大門,兩層式的斜頂,斜頂下的支架末端,有仿古式建築的「瓦當」。


從大門內側來看這個斜頂,主要鍵才是鋼構與透光與頂棚(忘記材質了...)


從門口看出街外,博物館與附近的建築十分的融合,一點也不突兀,但是能具有相當特色,如傳統蘇式建築用青瓦,貝聿銘則用「灰瓦」,讓白牆不至於太白。


這裡是博物館的入口處,大師的幾何建築語言開始呈現在眼前,入口處的屋頂,充分運用方形、三角形的組合,接下來在博物館的內部設計,都可以看到這兩個元素交互出現。


當然在園林的大本營中,園林的元素是一定要有的,入口處就是一個月洞門。


進門後的中庭,映入眼簾是一片池水,讓這人來人往的中樞區域顯的十分寬闊與氣派,兩旁的角窗都是園林的元素,每個窗戶看出去都可以欣賞到好景色,彷彿是一幅畫,這是園林設計中常用的「借景」。




這個「借景」,我挑了一個「真實」的位置,左邊的窗花是博物館內最美的,右邊是用來借景用的竹牆,這片竹牆不僅用來當借景用,也是用來緩和與鄰棟相接的對立感。


中庭的兩側都是走道,通往各個展區,走道設計一樣是幾何元素,並利用透光的屋棚將外部的光線引進室內。




博物館室內,還有一個很經典的元素,也是貝大師常用的,那就是「中庭」,在走道的中間設立一個中庭,用來連接不同棟的建築物,同時這個中庭也是個休憩的場所,中間栽種有竹子、或者蔓籐,我在上海的中歐管理學院(也是貝聿銘的作品)亦有看到相似的建築元素。


江南的園林一定少不了「水」,因此博物館的後方也有一池水,有水就有「水榭」,當然這個水榭與水池邊的燈柱也是充滿著貝式風格--幾何圖形。


水榭


水榭的屋頂,兩層式的屋頂;仿木材的塑膠透光窗配合上金屬的支架,在「湖光山色」中,雖然具有現代感,卻不會與周遭的環境互斥。






連接水榭的一條長長的「堤」,並輔以園林常見的元素--觀水臺,這個觀水臺也是很貝式風格,八角型的親水臺,搭配三角造型的燈座,同樣融入在這古典的氣息中。





蘇州園林中,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,幾乎在園林普遍常見,因為要符合「智者樂山,仁者樂水」,所以園林中一定會假山,蘇州的園林都是用所謂的「太湖石」,但是貝聿銘設計一面親水的牆,牆面上有石片拼貼出來的假山圖,這面牆到映在水里,還真有山水的感覺。


園林中還要有象徵正直的竹林,及象徵紅塵之外的「曲徑通幽」...



室內的設計,當然是以展出場地為主,但是大師依然透過幾何圖形的交錯使用,將光線引進室內來,連地下室的入口也不列外,更巧的他將流水也順勢引到地下室來,水透過連著牆面的水道流動,嘩嘩的水聲,增加幾分寧靜與安定感。





蘇州博物館不僅展出有關於蘇州過去的歷史文物,同時也展出現代藝術家的作品,新與舊,東方與西方,就像這座博物館一樣,怎樣看都是蘇州典型的古典園林,但是卻充滿了幾何的造型。
逛完博物館,回首一看,我竟分不出它與旁邊百年歷史的忠王府有著什麼不同?


更多的圖片可以連結到我的相簿欣賞。
新與舊,幾何與圓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