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封刀之作,新的蘇州博物館位於拙政園附近,鄰靠忠王府,忠王府是舊的博物館。
蘇州博物館承襲了蘇州的建築特色--「青瓦和白牆」,與鄰近的建築十分融合,貝聿銘的建築充滿了幾何圖形--「三角形與方形」,加上蘇州園林的元素--「亭台軒榭、池水與竹林」,這些種種的元素兜在一起就是新的蘇州博物館。
門票很便宜只要人民幣20元,還有一份簡介,蘇州博物館主要展出與蘇州當地相關的歷史文物為主,不過也有現代藝術創作的展出,加上博物館位於主要園林區附近,因此來此參觀的海內外人士相當多,人氣十足,不過也少了博物館應有了寧靜氣氛。
這是博物館的大門,兩層式的斜頂,斜頂下的支架末端,有仿古式建築的「瓦當」。
從大門內側來看這個斜頂,主要鍵才是鋼構與透光與頂棚(忘記材質了...)
從門口看出街外,博物館與附近的建築十分的融合,一點也不突兀,但是能具有相當特色,如傳統蘇式建築用青瓦,貝聿銘則用「灰瓦」,讓白牆不至於太白。
這裡是博物館的入口處,大師的幾何建築語言開始呈現在眼前,入口處的屋頂,充分運用方形、三角形的組合,接下來在博物館的內部設計,都可以看到這兩個元素交互出現。
當然在園林的大本營中,園林的元素是一定要有的,入口處就是一個月洞門。
進門後的中庭,映入眼簾是一片池水,讓這人來人往的中樞區域顯的十分寬闊與氣派,兩旁的角窗都是園林的元素,每個窗戶看出去都可以欣賞到好景色,彷彿是一幅畫,這是園林設計中常用的「借景」。
這個「借景」,我挑了一個「真實」的位置,左邊的窗花是博物館內最美的,右邊是用來借景用的竹牆,這片竹牆不僅用來當借景用,也是用來緩和與鄰棟相接的對立感。
中庭的兩側都是走道,通往各個展區,走道設計一樣是幾何元素,並利用透光的屋棚將外部的光線引進室內。
博物館室內,還有一個很經典的元素,也是貝大師常用的,那就是「中庭」,在走道的中間設立一個中庭,用來連接不同棟的建築物,同時這個中庭也是個休憩的場所,中間栽種有竹子、或者蔓籐,我在上海的中歐管理學院(也是貝聿銘的作品)亦有看到相似的建築元素。
江南的園林一定少不了「水」,因此博物館的後方也有一池水,有水就有「水榭」,當然這個水榭與水池邊的燈柱也是充滿著貝式風格--幾何圖形。
水榭
水榭的屋頂,兩層式的屋頂;仿木材的塑膠透光窗配合上金屬的支架,在「湖光山色」中,雖然具有現代感,卻不會與周遭的環境互斥。
連接水榭的一條長長的「堤」,並輔以園林常見的元素--觀水臺,這個觀水臺也是很貝式風格,八角型的親水臺,搭配三角造型的燈座,同樣融入在這古典的氣息中。
蘇州園林中,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,幾乎在園林普遍常見,因為要符合「智者樂山,仁者樂水」,所以園林中一定會假山,蘇州的園林都是用所謂的「太湖石」,但是貝聿銘設計一面親水的牆,牆面上有石片拼貼出來的假山圖,這面牆到映在水里,還真有山水的感覺。
園林中還要有象徵正直的竹林,及象徵紅塵之外的「曲徑通幽」...
室內的設計,當然是以展出場地為主,但是大師依然透過幾何圖形的交錯使用,將光線引進室內來,連地下室的入口也不列外,更巧的他將流水也順勢引到地下室來,水透過連著牆面的水道流動,嘩嘩的水聲,增加幾分寧靜與安定感。
蘇州博物館不僅展出有關於蘇州過去的歷史文物,同時也展出現代藝術家的作品,新與舊,東方與西方,就像這座博物館一樣,怎樣看都是蘇州典型的古典園林,但是卻充滿了幾何的造型。
逛完博物館,回首一看,我竟分不出它與旁邊百年歷史的忠王府有著什麼不同?
更多的圖片可以連結到我的相簿欣賞。
![]() |
新與舊,幾何與圓融 |